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将“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提升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同时还围绕“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要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方向与遵循。目前,围绕“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学界掀起学...
查看详情摘 要:从世界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产物与行动指南,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为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解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逻辑证成,揭示出近代因资本统摄呈现出世界性对民族性唤醒与侵蚀“悖论”的特殊样态,这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向度的重要理据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坚守文化开放...
查看详情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基于历史、回应现实、面向未来的总体性概念,具备完整的发展脉络和内容体系。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需把握文化、文明和现代化的关系,明确文化主体、现代化指向和文明实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现代化的文明思考应关注现代化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注重文化的内生动力,强调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建设中华民...
查看详情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实现“两个结合”中奠定文明之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文明之基、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建构文明之所、在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中把牢文明之向的过程中生成的,具有文明形态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文明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文明价值的人民性与实践性、文明格局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与开...
查看详情★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与一定的载体紧密相关。近年来,国风热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是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一种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风热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国风热为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国风热为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国风热是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其现实依据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多元文...
查看详情“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断彰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凝聚磅礴力量。“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视野和文明时空,为开...
查看详情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查看详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总体跃升和整体改善,逐步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2023年 7月以来,习近平站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发表一系列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系列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
查看详情